今年過年全家就敲定九月一起旅遊去,一團15個人,走到店家、餐廳、飯店都很狹小的日本,更顯的我們好大一團。

 

透過旅遊你會更認識對方

 

15個人15種性格組合,一團裡老中青三代對旅行的期待需求完全不一樣,有人期待將購物清單全數打上勾,小朋友每天念著要去環球影城看小小兵,我則計劃著每天一定要去吃到什麼。

 

第二天去到京都體驗穿和服,然而我媽對於衣服可選花色,以及日本老闆對於種種和服傳統文化的堅持不勝滿意,最後她就陪著大阿姨兩人去附近喝咖啡。

我們約了六點回到店裡見面,一起去吃晚餐。

 

一路上穿著和服的我們,時而笑著彼此走路的不自然,時而讚美著對方迷人的背影,在清水寺就逛足了兩個小時,又是許願又是求籤,更是玩遍了裡頭的各種祈福活動。

 

直到四點大家因為都沒吃中餐餓到一個不行,決定要先到清水寺旁吃個東西,在漫步逛著商店街下山。

 

就在踏出清水寺大牌坊後,群組傳來了我媽留言「大阿姨在你們穿和服門口等你們回來。」

看到留言後大家反應都不一樣。

 

最先開口的弟弟說:「黃太后應該是等的不耐煩了。」

妹妹也接著說:「她應該是不好意思說自己在等我們了,所以才用大阿姨在等我們」

表妹立刻提議說:「他應該不想再待在這了,我們先快速到店裡去換掉衣服,就一起吃晚餐好了。」

 

聽著他們揣摩著我媽那句留言用意時,我沒有急著插話,反而是邊走著邊開始「辨色」。

 

我媽在家中很多行為舉止都偏向金藍色(傳統、秩序、為他人著想…等),可是出來旅遊時,她多數時後都是打橘擋居多(像是:吃自己想吃的,想買什麼毫不手軟,瘋狂的採購,從不會在約定的時間準時集合)

 

橘色的人是不可能在還有兩小時空擋就在定點等著我們回來,再加上如果是他自己要我們回來,他一定會直說不會拐彎抹角。

 

最後我請他們停下來,決定用橘色方式直接撥了通電話給我媽。

 

一開口我以溫和的口氣先說:「媽,你在哪?」
我媽超級興奮的回應:「我來到京阪車站這的百貨公司,找到很多很漂亮的鑰匙圈,等等傳到line你們看要幾個。」

 

接著問她:「你怎麼那麼厲害,一個人走這麼遠。那所以大阿姨是自己一個人坐在門口等嗎?」
她回說:「對呀!你們六點前回到店就可以,不用擔心我有買點心給她吃了。」

 

掛掉電話後,我們找了家店坐著歇息吃著濃郁的抹茶泡芙,下山路上逛遍了每一個店家,和手足們並肩走在京都街道上看著夕陽下山。

 

不揣測就出口容易成為他人眼中的白目者

 

在職場中,生活裡,感情世界中,揣測完他人一句話背後的意思後,沒有直接和當事人加以確認,錯失的可能不是一顆泡芙而已,有可能是一筆訂單,一段自己抱怨不斷的內在衝突,也或者是一段關係。

 

關於對方說某些話倒底是什麼意思,究竟要如何因應,我有兩個看法:

 

先辨色再揣測:我們的揣測有時會以自己的性格習慣、經驗作推敲,也或者自己遇到該情境時的狀態做推測,例如:如果是我遇到這種事,我一定會很生氣到不想說話。

 

然而實際上當事人未必如此,因此應該是先歸納對方的性格、溝通模式,也或者過往相似的狀態後,列出一個到兩個對方可能的想法。

 

揣測後要確認:雖說「狗改不了吃屎」,但人的思考行事作風不會永遠維持一致,寧願多問個一下,也不要揣測行動後,非當事人本意最後反而成為新的衝突點。

 

揣測到確認的時間越短,對自己越好。不是怕夜長夢多,而是怕你自己想太多。

arrow
arrow

    卡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