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幾天讀了一本書,初識一個新名詞「前饋」,剛好最近要做些資訊整合,因此就邀請了臉書上好友根據該主題,做了「前饋」和「回饋」。

 

回饋針對過去,前饋針對未來。回饋是在事件發生以後,他人針對表現或結果給予回應和建議。而前饋是在你計畫做某件事之前,就先取得他人對這件事的意見和方法。

 

先和大家分享結果:
1.    給予意見的說者,前饋比回饋的層面來得更多元、具體。
2.    回饋大多有所保留且私訊給予,前饋則會以公開方式盡情表達。
3.    從聽者角度,前饋很坦然接受各種聲音,回饋容易有防備心和受傷的感受。

 

接下來我們從給予建議者和聽者兩個角度來談前饋與回饋的差異。

 

從建議者的角度來看:

 

在前饋上,說者能夠完全對事不對人,不會去考量到個人的能力限制、背景、性格也或者是預算等因素,因而給予的意見相對多元、深入,反倒能夠提供許多跳出框架外的點子。

 

反之在給予回饋時,往往得考量對方的個性,對於回饋的接受度等,正常人怕破壞彼此的關係,因此就會有所保留的選擇說與不說,說的清楚還是模糊,因為怕別人受傷。

 

昨天在FB上請教朋友們想進修時,會期待在網站上看到講師哪些相關資訊,總共35個朋友回應,多數都提及過去產業背景、授課經驗、主題、教學風格、學員回饋、影片提供…等。

 

當中就看到兩個很特別的建議:先釋出一些課堂有價值的內容,網路問券可以讓我知道我適不適合這堂課。

 

大家都提到影片時,我分別放了三隻影片上去,給予回饋的朋友變少了,此外也都只是客氣地表達喜歡哪種風格,有兩位朋友在今天以私訊的方式,表達他的建議,兩人結尾時不約而同的說:「這只是我個人的感受,希望你不會生氣。」

 

從聽者的角度來看:

 

人在聽回饋(單指給予意見的)會有兩種選擇,一種是防衛狀態,一種是接受狀態,端看對方給出的話語、口氣、表情而定。

 

例如:你提議年度預算增加教育訓練費用10%,老闆可能才說了一句:「不過今年業績不佳。」你可能就立刻想說:「我知道,但我提是因為…」,就算沒說出口其實也暗自說在心裡。

 

即使老闆後面的理由讓你買單接受了,不過在那個當下多少還是心裡頭會覺得沒面子或認為自己很笨。

 

因此回饋不管說的多好聽,多少都還是會讓聽者外顯或內隱出微微的不開心或自責。

 

不過人在聽前饋時,無論別人說什麼,你一定不會認為他是在批判你,你反而還會感謝大家給予無數的意見和想法,接納度相對是高的,也不會有受傷的感受。

 

或許你會說:「可是有朋友他們在聽回饋時都會覺得自己收穫好大,希望大家多給些意見,好讓他未來可以變得更好。」我只能說那不完全是真心話,多少還是會受傷的啦!

 

各位朋友,試試看把我們過去認為他人的回饋,會讓我們更加精進的這個想法,以前饋的方式替代,別在每次做完一件事後,都要讓別人的話語來折磨自己。

arrow
arrow

    卡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